端午安康,期待下次放假

关于端午节的起源,历来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,归纳总结,少说也有十种不同说法。如今人们都说那是纪念屈原,这也只不过是其中一说而已。

一般来说,端午节正值季节转换,虫毒蠢动,疫病滋生,古人试图用种种巫术行为去禳解它,辟邪逐疫,以祈求这一年里的平安。这大概是后世端午节许多风俗习惯的原始意义吧。


屈原和他的《离骚》

“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”,相传屈原投江后,楚人不舍这位贤臣,纷纷划船前去追赶,衍生出龙舟竞渡的民俗,后来又出现端午吃粽子,怀念屈原的食俗。闻一多认为,端午最初是包括今江苏苏南地区在内的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风俗。东汉后,随着吴越地域逐渐被开辟,端午作为节日才渐渐传播到了长江上游以及北方各地。在不同地区,端午节纪念的历史人物并不相同,除了屈原,还有伍子胥、曹娥、介子推等人。


白蛇传和它的黄酒。

在杭州说到端午节,就让人想起“白蛇传”。90年代拍摄的经典电视剧《新白娘子传奇》,不仅重现传说,还真实记录了当年的西湖、断桥、北山街、玉皇山、胡庆余堂、西泠印社等。

其中印象最深刻的,应该就是端午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原形一段了。在《新白娘子传奇》中,临近端午,热气难耐,小青开始忍受不了。直到端午正午,终于现出原形。小青说:“这是我和姐姐一年一度大劫。”


民俗丰富

在江苏。嘉定县端午,不论贫富,必买石首鱼(俗称鳇鱼)煮食。仪征县也有“当裤子、买黄鱼”的俗谚。南京端午,各家皆以清水一盒,加入少许雄黄,鹅眼钱两枚,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,称为“破火眼”,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。


在广东。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,泼洒于道,称为“送灾难”。新兴县端午,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。巫师并以法水、贴符驱逐邪凡魅。石城县端午,儿童放风筝,称为“放殃”。


在山东。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,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。临清县端午,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(麦稓做的项链),女孩带石榴花,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,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。


扬州人有端午节用“百草水”洗澡的习惯,端午往往是热天,澡堂将中草药煎好后放入池内。浴客洗这“百草水”,一年都能健康平安。


常州有“张端阳”的民俗,“张”是看望的意思。端午这天,女婿要准备好咸鸭蛋(或皮蛋)、枇杷、红糖、绿豆糕、烟酒等,到老婆娘家看望老丈人;做学徒的,要向师傅送节礼,叫做“张师傅”。


食在端午

每年端午,咸鸭蛋、苋菜、黄鱼、河虾卖得不错,“这些都是红颜色的食物,要用来做端午节必吃的五红菜”。端午民俗中的相当一部分是食俗,要吃各种食物,端午的家宴一般都在中午进行,菜肴会非常丰盛。

最能够代表端午的食品,毫无疑问是粽子。早在春秋时,粽子就已出现。西晋周处《风土记》载:“仲夏端五,方伯协极。享用角黍,龟鳞顺德。”


据此可知,当时的“粽子”叫做“角黍”。这个名称后世一直沿用,民国学者潘宗鼎记录南京民俗的《金陵岁时记》中就将粽子称为“角黍”。


和很多食物一样,粽子也有甜咸之争。北方人更偏爱蜜枣甜粽,南方人更爱咸香肉粽,江苏的粽子却是甜咸口味并存,吃法略有差异。

过去,每到端午节,不管你酒量如何,至少要来一口雄黄酒,因为雄黄可以杀灭害虫,驱疫避邪。明代高濂在《遵生八记》说:“(五月)五日午时,饮菖蒲雄黄酒,避除百疾而禁百虫。


责任编辑
图片:Xinrr
文字:小五郎
推荐菜谱
相关文章
往期专题推荐